计算机


发展历程

  • 第一代计算机(1946 – 1958 年):主要电子元件是电子管,体积庞大,耗电量大,运算速度慢,存储容量小。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。
  • 第二代计算机(1958 – 1964 年):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,计算机的体积减小,功耗降低,运算速度提高,可靠性增强。同时,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,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数据处理和事务管理等领域。
  • 第三代计算机(1964 – 1971 年):采用集成电路,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,体积进一步缩小,价格降低,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。
  • 第四代计算机(1971 年至今):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,使计算机的性能飞速发展,微型计算机逐渐普及,计算机网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,进入了信息时代。

组成结构

  • 硬件系统:包括运算器、控制器、存储器、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。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(CPU),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,负责执行指令和进行数据处理。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,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。输入设备如键盘、鼠标等,用于向计算机输入信息;输出设备如显示器、打印机等,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输出。
,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